基本上,需要對此次災害情形作調查,將倒樹和斷枝的因果關聯釐清,針對不同狀況提出對策來根治以及預防,並開始執行樹木風險調查以及對風險狀況訂出處理的順序。
觀察地點 :
l
鹿鳴廣場草地
l
共同教室與農產品展售中心旁的小路
l
台大水工試驗所
l
舟山路與生態池
l
森林系館及其他各館周遭
l
椰林大道
l 小椰林道
l 往舊體與新體(道路兩側)
l 醉月湖周遭
![]() |
觀察的路線(圖是台大官網的校園地圖) |
推測原因整理:
環境問題:
a. 植穴過小
b. 花台、水溝、道路等設施、建物及鋪面限制根部發展空間
c. 土壤過度壓實、透氣性、透水性不佳使根系發展不良
病蟲害:
a. 褐根病使樹勢衰弱、根系受損。
b. 腐朽菌入侵或其他根部病害。
適地適種問題:
a. 樹種特性(影響耐風程度、逆境忍受程度、環境適應力等等)
管理問題:
a. 修枝管理(結構性修剪強化樹勢、不良枝去除)
b. 移植前後管理(規劃、苗木挑選、種植、支架使用、修剪、水分養分管理...)
c. 等優勢枝(需有風險減低措施)
在台灣,目前樹木風險調查的專業人力不多而設備也不夠,而且相關單位即使想做也不一定能做,原因一是經費欠缺和能否核銷的問題(公家機關),二是執行調查與改善措施目的是減低風險並非達成零風險(有可能受傷的事物存在就沒有零風險),在此情形下,是否能得到多數民意或擁有經費分配、使用權利者的支持?畢竟這些調查與處置措施所需的人力與物力的成本不低。如果沒有收集足夠的資料數據以及領域中具有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人士參與,只像我這樣打打嘴砲真的太容易也太隨便了。我覺得台大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應該足夠,不過可能都在各自單位忙碌著,不曉得有沒有時間來做,說不定彼此也有可能打架XD,校方的主管單位也不一定了解和願意這麼做。我只是覺得台大已經身為資源和人力相對充裕的單位,很希望可以將更完善的樹木管理方式引進校園,讓學生和民眾有機會體認人樹之間需要的東西到底是甚麼?而非只是種些花草弄個植生牆來譁眾取寵,遇到狀況才來傷腦筋。這幾年回校園走走,建築是越來越新,但很多樹卻是逐漸衰敗下去,傷的病的都有,以前不是沒有,但越來越明顯了,如果不打算最後變成只有矮樹和水泥建築的校園,要怎麼管理如何管理?就要納進規劃中好好思考了。
更多照片可到前三篇文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