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人煙的深山裡,有棵大樹要倒下了,有風險嗎?
看到一些新聞(一是颱風又導致各地樹木斷落倒塌,另一件是溪頭神木倒塌意外),所以順手把之前學的概念和資料整理一下,順便分享。
本篇簡單說明「樹木風險評估」的目標與基礎,比較深入的評估方法與案例分析則在延伸閱讀中可以看到。
「樹木風險評估」的目標在於:了解評估對象的風險性,進而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樹木風險評估」基礎的內容包含了:
- 樹木倒塌、斷落的可能性。
- 影響1.的環境因素。
- 受害的目標物存在。(指的是人、設施或財物)
所以,這裡可以直接回答副標題的問句「在沒有人煙的深山裡,有棵大樹要倒下了,有風險嗎?」。答案是:「沒有」。因為受害的目標物不存在。
這裡另外想要說的是,把管理都市林的做法帶到天然林是錯誤的。天然林裡的樹木與都市裡所見的公園路樹,涉及的經營目標與管理方式,是不同的。最主要的就是因為環境和生態地位不同,天然林是森林生態系的一環,樹木與其他生物的關係緊密而複雜,人類的影響和干擾應該要越少越好,即使是死亡的樹木,仍然有生態價值,可以作為生物棲息場所和提供養分。而原本就深受人為環境影響或屬於刻意營造的公園路樹,當然需要依其經營目標進行管理,讓其中的樹木生長良好,使功能能夠發揮。
校園裡的樹木 |
雪羊這篇"讓神木用生命告訴你,台灣社會多漠視專業",已經把媒體對溪頭神木倒塌事件報導的錯漏指出,也說出管理機關的不足之處與困難點,也給予正確的認知與建議。也能從文章的照片中看出天然林裡的巨木與都市裡樹木,他們在環境上的不同。所以即使要將風險評估的概念用在神木身上,也得要認清神木所處的環境與生態地位才行。
面對樹木可能帶來的風險,其實結論很簡單的。
- 尊重專業。從延伸閱讀的資料可以知道,樹木風險評估從判定、給予建議、處置、提供完整資料、因應對策等等,都是需要由專業人士來執行的。不重視與嫌麻煩,才會讓傷害永遠只是傷害,而沒有預防的效果。
- 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用理智多付出一點關心。有些明顯的風險,是可以透過觀察和學習避開的,例如有斷枝掛在樹上晃,你就要繞遠點。樹的葉子長不出來或是枝幹長滿蕈菇等等(表示樹的健康有問題),你就要留意倒塌或斷落的可能性。如果你真愛樹,願意更進階的學習,就會知道不能在樹根上踩阿踩的開心拍照,因為把根部附近的土壤踩硬實,會阻礙根部呼吸而影響樹木健康。當我們越能如此判斷與學習,才能讓因噎廢食的管理政策不再頻繁發生。
延伸閱讀:
- 都市樹木風險性評估及管理參考手冊 (裡面有pdf和圖片檔可下載)
- 林業試驗所影片-樹木危險性的非破壞性檢測 (youtube)
- 颱風過後的路樹後續處置,移除?復原?對策? (之前的文章,有日本處置倒塌路樹的資料)
- 蘇迪勒颱風後台大校園的倒木觀察心得 (之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