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截幹後樹木會長成什麼樣子?以黑板樹為例


     之前有想做一篇圖文呈現樹木被截幹之後到底會發生甚麼變化,所以把手邊資料較齊全的黑板樹照片整理出來。剛好這個狀況是比較容易觀察和紀錄的,其他有些狀況是不容易紀錄枝條萌發位置和生長情形的,例如是幾公尺高的主要結構側枝被截斷的話,就比較難以紀錄。
     文末放上幾張自然展開的樹冠所呈現的景觀,對比被修壞掉的樹木,如果不單只是美感要求不同,我們應該還要去思考哪些問題,還會遇到什麼挑戰?經費?法規?民眾觀感?情感?執行困難處?協調或將就?風險在哪裡?當樹與我們的生活如此相近,考量這些事是無可避免的。


雖然不清楚決定以此種方式做修剪的原委為何(經費?被抱怨投訴?),但只把樹做為物品來處置的心態是需要改進的。

一旦這種結構脆弱的樹枝長在頭頂上,掉落傷人的風險就大大提高了,不得不留意。

我討厭這樣的景象(真的很醜),這種方式傷害了樹的健康也對環境及生命財產有風險

 以下是被截幹或主要側枝被截斷後不定枝長出所形成的樹型:


黑板樹

菩提樹

菩提樹

樟樹和楓香

主枝側枝展開後的樹冠風景:
茄苳



記得好像是雨豆樹

雨豆樹

阿勃勒

小葉欖仁

當然不是枝條擴張開展就是好事,安全性與否還需要觀察更多方面的資訊,整體結構的檢視、內部腐朽、老弱枯病枝、健康與否、環境因素等等,自然長出的枝條不一定就穩固,有時是樹木要因應環境有時是天生,都可能使枝條結構有高風險的狀況,這很需要經驗和學識來加以判斷的。
但單就美感來說,我喜歡這樣開展的樹冠!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嘗試以正能量闡述心得-日本京都篇

直接用照片說:(照片是去年的,台灣版的正能量等照片收集夠了再來發)

在京都的圓山公園看到的告示牌,其實樹生活在與人緊密的地方是需要定期管理照護的,除了樹本身,土壤也是,土被踩實壓緊就會阻礙樹的生長。
東福寺的庭園景觀。要能營造優雅美麗的庭園,就必須了解樹木的特性與需求,才能在有所限制的環境下使樹木生存下去並長得好看,當然經常管理也是必須的。


那好好做就都不會有問題嗎?當然不,只是那些狀況能不能被接受,花有開有謝,樹也有生老病死。
清水寺附近。楓葉下是極佳的背景,但傷口和殘枝總有些煞風景。

東福寺。到了不得不的時候還是得要移除樹木,只是在這個狀況中對景觀的衝擊似乎沒那麼明顯。

東福寺。病了腐朽了也是有的。

東福寺。有些老樹的等優勢枝讓人捏把冷汗(容易從中間劈裂開),但氣候和管護得宜,也是有機會好好活著的。

斜斜的樹不好嗎?不一定,這種大多要以個案來看,由經驗豐富的人搭配儀器來檢視會比較能符合現況,但多留心一些是好事。
伏見稻荷大社。新栽種的行道樹,樹穴有設置防踩踏的裝置,只是不知道整個樹穴的土壤、範圍等等狀況如何。不過這些移植過來的樹型倒是不錯,後續的修剪撫育得宜就有機會營造出很美的沿路風光了。
東福寺。老實說我不太喜歡這種形式上的東西,樹木的冠名贊助嗎?或許真的在資源的挹注上有用吧,那就想成是明星物種那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吧,讓其他默默無聞的樹一起受惠!

東福寺。離都市短短的車程可以看見綠意盎然是種享受,當然這背後需要有非常多的付出,以及大眾對於這些付出的理解與支持,才能延續這些美景。雖然不同地方面對的挑戰不盡相同,但為了那樣的風景很值得去做。
正能量發送~~~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修剪觀察 - 台中科博館‧黃果垂榕

事件:科博館孫維新館長對張祐嘉同學提到「興建地下停車場」及「颱風後修剪樹木」疑問的說明

可以先看看連結內容,是科博館的說明。接下來的現勘照片是上周到台中找朋友時,趁著空檔到科博館拍的。繞了一圈才找到,一看之下有點驚訝,有的樹修到沒葉子了耶,對這種大小的樹木來說其實已經是很大很大的傷害了。



幾乎不留葉子,如果是從原本枝葉茂盛直接修成這樣,即便是強勢樹種,仍是相當大的傷害

來 導播,拉近

導播 換個角度

即使是外來強勢種,其實這樣的作法已經幾乎等同要移除它了,後續即便長出新枝,也多是結構不良枝,在強風下依舊容易折斷。接下來如果要彌補,應該要從截斷面長出枝條中選擇合適的枝條留下,重新造枝,我會期待看它下次修剪會怎麼剪,然後能不能通過大自然的考驗,因為這才算是真正的結果。


以下引敘一段科博館連結說明裡的內容:


「另外有關健行路邊上幾棵黃果垂榕的修剪過程,那是科博館年度聘僱的廠商在館內同仁監督下進行修剪的。負責年度維護的廠商,有維護館內庭園樹木的財務責任,只要死一棵就要賠一棵,所以他們非常注意樹木的良好生長。

我仔細詢問過館內負責庭園養護的植物園藝專家,這幾棵黃果垂榕(白榕)是外來強勢樹種,原來生長的樹勢已經影響到周邊台灣原生樹種如台灣欒樹、繖楊(截萼黃槿)等的正常生長,也影響到其旁的朱槿花園的開花性,該區樹木均歪向大草皮方向生長,嚴重影響這些周邊樹木的發展及遊人的安全,因為容易傾倒。

這次颱風吹襲,這幾棵黃果垂榕的大型斷枝當場掉落,還容易處理,但有許多中小型斷枝卡在樹上茂密枝葉中,隨時會掉下來造成危險(,因為下方有行人步道經過),必須要除去現有斷枝並進行修剪,以維護遊人安全。同時修剪時若只剪斷落處,整個樹型不但難看,未來長得不平衡會更危險,同時考量到這幾棵樹對週邊環境及樹下草皮的強勢壓制,因此作了大幅度修剪,讓周邊的樹木和樹下草皮可以有喘息和正常生長的機會。這幾棵黃果垂榕本身生長就很強勢,過不多久又會枝葉繁茂,但是會長得比較均衡漂亮,同時周遭樹木也可以正常生長(,步道旁的草皮也會較為健全美觀),提供遊人一個既美觀又安全的遊憩環境。

這幾棵樹的修剪過程看起來很強勢,但是這種修剪是經過專業評估,同時有館內專家在場才進行的,主要考慮到樹木本身未來生長的平衡與美觀、對周邊其他樹木花草的影響,以及平日遊客休憩的安全。科博館的樹木要動,需要經過專家評估和館內完整的行政程序之後才能進行,不是隨便找個包商說剪就剪的。

希望你能瞭解這次的樹木修剪過程,很高興有機會和你進行理性討論!」

紅色那部分我不認同。

在廣而密的樹冠下栽種小樹,其實是景觀設計上的缺失,除非是選擇耐陰性較佳的灌木,不然因為新種的樹苗照不到足夠的陽光而長不好,就要砍原本種好好已經成蔭的樹,這太奇怪了好嗎。但是缺乏整體性規劃、樹木特性和成長之後的考量就很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紅框內應該是被壓的灌木

原本可能被壓的小樹


 小結:

1.現勘狀況來說,我認為修剪太過了。(枝葉幾乎完全修除)
2.修剪前必須確定目的為何,樹種、大小、生長習性、樹齡、活力、位置、環境等都是要考量的因素。
3.一般狀況下,一次修剪量不超過樹冠的四分之一比較好。
4.不是不能做大幅修剪,但這種做法是有條件的,其中一種方法是樹瘤造型修剪(pollarding),通常在小樹時就會執行,並會定期做維護管理。
5.依照討論中黃果垂榕影響周遭植物的狀況,其實需要做的是樹冠縮減(Reducing crown size)樹冠清理(Thinning the crown),只是照目前的狀況(人力、經費等等,加上又是外來種),大概很難做到如此細緻的程度。(連結中有相關措施的說明和例子,可以參考)
樹冠縮減-紅框內經修剪後仍保有原樹形,但枝條量與冠幅的確有下降。圖片連結

樹冠清理-從修剪前、中、後可看出原樹形被保留住,並增加樹冠中透風透光。圖片連結

樹冠清理後的復原情形-正確的修剪可讓樹保持原有形態生長,不會破壞景觀。圖片連結

6.即使回復茂密,但其實都是與主幹連結強度脆弱的非結構枝,日後管理也是一個問題。
黃果垂榕旁的台灣欒樹就是個例子,被截斷的枝條周邊長出了非結構枝,還有接近分叉處的不良枝
以下再提供一個自己看到的例子


原本枝繁葉茂的樟樹和楓香

今年5、6月時被砍了,跟科博館的有點像吧

上個月是這副德性,很多從不定芽長出來的枝葉就是這樣

我個人覺得超醜,完全不是樹原本該有的模樣
館長可以重視並回覆是很好的事,我是更希望科博館可以把這次的修剪計畫公布拉,從修剪目的、依據、如何施作等等做說明。此外,既然已經修了,如果可以將黃果垂榕後續的生長回復情形與後續再修剪的處置方式做紀錄(照片及影片),我想會更完整這起事件的前因後果,或許也有機會成為其他單位執行修剪樹木的借鏡(可能是好的借鏡也可能是壞的),衷心希望科博館能好好做到。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總結-蘇迪勒颱風後台大校園的倒木觀察心得


關於倒樹和斷枝的處置與對策可參考先前文章"颱風過後的路樹後續處置,移除?復原?對策?"

    基本上,需要對此次災害情形作調查,將倒樹和斷枝的因果關聯釐清,針對不同狀況提出對策來根治以及預防,並開始執行樹木風險調查以及對風險狀況訂出處理的順序。

觀察地點


l   鹿鳴廣場草地
l   共同教室與農產品展售中心旁的小路
l   台大水工試驗所
l   舟山路與生態池
l   森林系館及其他各館周遭
l   椰林大道
l   小椰林道
l   往舊體與新體(道路兩側)
l   醉月湖周遭


觀察的路線(圖是台大官網的校園地圖)


推測原因整理:


環境問題:

   a. 植穴過小
   b. 花台、水溝、道路等設施、建物及鋪面限制根部發展空間
   c. 土壤過度壓實、透氣性、透水性不佳使根系發展不良

病蟲害:

   a. 褐根病使樹勢衰弱、根系受損。
   b. 腐朽菌入侵或其他根部病害。

適地適種問題:

   a. 樹種特性(影響耐風程度、逆境忍受程度、環境適應力等等)

管理問題:

   a. 修枝管理(結構性修剪強化樹勢、不良枝去除)
   b. 移植前後管理(規劃、苗木挑選、種植、支架使用、修剪、水分養分管理...)
   c. 等優勢枝(需有風險減低措施)




    在台灣,目前樹木風險調查的專業人力不多而設備也不夠,而且相關單位即使想做也不一定能做,原因一是經費欠缺和能否核銷的問題(公家機關),二是執行調查與改善措施目的是減低風險並非達成零風險(有可能受傷的事物存在就沒有零風險),在此情形下,是否能得到多數民意或擁有經費分配、使用權利者的支持?畢竟這些調查與處置措施所需的人力與物力的成本不低。如果沒有收集足夠的資料數據以及領域中具有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人士參與,只像我這樣打打嘴砲真的太容易也太隨便了。我覺得台大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應該足夠,不過可能都在各自單位忙碌著,不曉得有沒有時間來做,說不定彼此也有可能打架XD,校方的主管單位也不一定了解和願意這麼做。我只是覺得台大已經身為資源和人力相對充裕的單位,很希望可以將更完善的樹木管理方式引進校園,讓學生和民眾有機會體認人樹之間需要的東西到底是甚麼?而非只是種些花草弄個植生牆來譁眾取寵,遇到狀況才來傷腦筋。這幾年回校園走走,建築是越來越新,但很多樹卻是逐漸衰敗下去,傷的病的都有,以前不是沒有,但越來越明顯了,如果不打算最後變成只有矮樹和水泥建築的校園,要怎麼管理如何管理?就要納進規劃中好好思考了。


 更多照片可到前三篇文中看看:

蘇迪勒颱風後台大校園的倒木觀察心得 原因?改善方案?(1)
蘇迪勒颱風後台大校園的倒木觀察心得 原因?改善方案?(2)
蘇迪勒颱風後台大校園的倒木觀察心得 原因?改善方案?(3)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蘇迪勒颱風後台大校園的倒木觀察心得 原因?改善方案?(3)

觀察地點(3)

1. 台大小椰林道
2. 舊體與新體(道路兩側)
3. 醉月湖周遭

推測傾倒原因:

1. 台大小椰林道(大葉桉)
    a. 樹形結構。
    b. 枝幹耐風程度(樹種特性、腐朽或缺陷影響)

台大小椰林道(大葉桉)

1-2. 台大小椰林道:
    a. 樹形結構
               未適當修剪枝條,透風性差可能導致受風時瞬間力道超過根系負荷
    b. 土壤環境
                土壤厚度、透氣性影響支持性主根的深度及分布廣度
    c. 移植管理
                 根部為了適應樹冠的擺動會發展出相對應有支持力量的根系,長期、
               錯誤使用支柱不利其形成,因此降低抗風的能力,移除支柱後無法抵
               抗強風而傾倒。
台大小椰林道旁

2. 舊體與新體(道路兩側)
    a.種植環境不良
                土壤透氣透水性不佳、不當鋪面及建物限制根系發展,導致支持力不  
    b. 腐朽或其他病害。
往運動場(舊體)路旁

可與上張照片比較根系的差異(同樣是銀樺)

新體附近(往海研所)
3. 醉月湖周遭
    a. 樹形結構及樹種特性
             -  未適當修剪枝條,透風性差可能導致受風時瞬間力道超過根系負荷
            - 黑板樹本身耐風性是否足夠? 
    b. 土壤環境
              土壤厚度、透氣性影響支持性主根的深度及分布廣度,植穴範圍小、
             步道等設施阻礙根系發展
  c. 等優勢枝形成內生樹皮
     枝幹易從此處劈裂。缺乏連結強度與結構,最好從苗木時就實施修剪
     整枝。大樹時才修剪傷害過大,另一方案是建立支撐系統來加強結構
     以避免劈裂造成傷害。
 
醉月湖周遭 -等優勢枝劈裂

醉月湖周遭

醉月湖周遭

醉月湖周遭

改善方案:

1. 台大小椰林道:
    a. 執行風險評估與腐朽狀況調查。
    b. 有計劃的進行整枝修剪、養分與病蟲害管理。

2.  舊體與新體(道路兩側)
    a. 檢討施工、鋪面的改善以及擴大植穴考慮空氣壓縮機或空氣挖掘機鬆
               土、換介質等不傷根系的土壤改良手段。例如於樹的周圍放射狀挖溝(
               樹幹呈放射狀的根分佈區域),藉由移除及替換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
               通氣性,進而改善根系的生長。
    b. 執行風險評估與腐朽狀況調查。
    c. 有計劃的進行整枝修剪、養分與病蟲害管理。

3. 醉月湖周遭
    a. 執行風險評估與腐朽狀況調查,並有計劃的進行整枝修剪。
    b. 檢討是否適地適種
    c. 斷枝情形改善及處置:
       (1. 依修剪原則將斷枝移除,並檢視整體枝條。
       (2. 改善種植地環境以增強樹勢,並規劃整枝修剪計畫。